2021年11月8日至19日,中心海洋動力環境實驗室針對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制的喇叭型后彎管波浪能供電船模型開展了試驗工作,該裝置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研發。試驗工作為期兩周并順利完成,試驗結果達到了研發單位的預期目標,并獲得了高度認可。
喇叭型后彎管波浪能供電船模型實物圖
裝置在水池測試段的布放
本次試驗工作中,主要測試并計算了在不同波況條件下,波浪能發電船模型裝載不同空氣透平發電機組的波電轉換效率。試驗工作在中心海洋動力環境實驗室的多功能水池進行,利用多功能水池的造波功能,兩周內共造波次數130余次,造波周期范圍為2.0~3.0s,波高范圍為0.08~0.25m,測試工作包括了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的測試。本次試驗過程中,使用了精度為0.3%F.S,量程為0-1000mm的無線波高儀進行波高數據的實時采集,采樣頻率設置為50Hz。同時使用頻率范圍為 0.5Hz~5kHz的高精度功率分析儀,實時采集電功數據并計算波浪能發電船模型的波電轉換效率。
高精度功率分析儀(左圖)與造波過程控制臺(右圖)
后彎管波浪能發電技術是振蕩水柱發電技術中的一種,技術較為成熟。本次試驗過程持續時間長,需要對試驗數據進行高精度的實時測量與采集。經過實驗室試驗人員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本次試驗的整體組織、試驗設施的精準控制、試驗數據的實時測量采集等工作。這是該波浪能發電船第四次來中心開展測試,經過測試,裝置逐漸走向成熟。本次試驗工作的順利完成不僅為研發方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也再次體現了中心對海洋能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支撐服務能力。(海洋試驗場管理中心 王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