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中心聯合天津圖書館主辦的自然資源部科普月地方特色活動“科技深海·小手護海”科普活動順利收官,20個來自不同學校的“小小海洋工程師”通過知識課堂、動手實踐,共同完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洋保護行動。
海洋生態監測小課堂:解鎖護海“黑科技”
當科技與童心碰撞海洋之美,一場“給海洋做體檢”的奇妙課堂就此開啟!活動伊始,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的青年專家王雪瑩主講的“為海洋做個體檢”主題課堂正式開啟。課堂上,她先指導孩子們動手實踐水質檢測實驗,并詳細講解了傳感器技術、岸基監測、浮標監測、機動觀測和海底監測等現代海洋在線監測技術。同時,通過展示海洋污染對珊瑚礁、紅樹林及海洋生物的危害,讓孩子們認識到海洋保護的緊迫性。最后,呼吁孩子們將好奇心與科技知識結合,共同守護海洋生態,讓“健康”成為海洋永恒的底色。
科普月活動現場
機器魚DIY:小手造“神器”
最受歡迎的環節當屬“我的機器魚DIY”。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孩子們用環保材料組裝仿生機器魚模型,不僅了解了浮力與動力的科學原理,更在創作中注入對海洋生物的關愛。傳統海洋監測儀器在定點監測中存在固有局限,觀測范圍常因布放環境制約而受限,難以對復雜海域實現靈活、全面的覆蓋。而在課堂上,一群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正以創新視角打破這一局限——他們以機器魚為靈動的探索載體,展開天馬行空的思維碰撞,結合課堂所學的海洋監測知識,構思出可搭載的多樣化智能監測設備,共同暢想借助仿生機器魚穿梭于波濤之間,解鎖奇妙海洋世界的無限奧秘。
手工實踐現場
承諾與傳承:環保種子悄然萌芽
活動尾聲,孩子們集體宣讀《海洋保護承諾書》。館員老師為小讀者們推薦了《神奇海洋的發現之旅》海洋科普叢書與“碧海青天入畫來——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巡禮”云展覽,鼓勵大家將探索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家長們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讓孩子真正理解了‘保護海洋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以科技為筆,繪就青少年護海新圖景
作為科普月活動的創新實踐,此次活動通過“理論+實踐+承諾”的模式,不僅讓孩子們掌握了海洋保護的基礎知識,更激發了他們用科學思維解決環境問題的興趣。青少年是未來環保的主力軍,我們希望通過‘科技護海’的種子,讓藍色守護力量薪火相傳。